首页 > 媒体聚集 > 热点专题 > 建议办理工作优秀案例 > 案例四

关于补齐粤东西北自然灾害基础监测能力短板的建议

时间:2022-01-14 来源:广东人大网
分享到:

关于补齐粤东西北自然灾害基础监测能力短板的建议

  广东是我国自然灾害种类最多、活动最频繁、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,尤其是台风、暴雨洪涝、干旱、雷暴大风、冰雹、龙卷风等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频发。全省年平均降水量约1800毫米,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,约80%的降雨集中在汛期。由于地形复杂,尤其是粤东、粤西和粤北丘陵山区岩石风化,短时强降雨及引发的山洪、泥石流、滑坡等地质灾害,极易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,甚至造成局部地区毁灭性破坏。

  2019年6月9日至14日,我省出现了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,河源、韶关、惠州、梅州等地还出现了特大暴雨,其中河源连平上坪镇录得最大过程累积雨量419毫米。据统计,全省共有河源、梅州等8市21县202乡镇36.6万人受灾,19人因灾死亡,3人失踪;农作物受灾面积48.5千公顷,倒塌房屋3836间,直接经济损失25.9亿元。这次强降水过程集中暴露了粤东西北地区特别是农村、山区气象灾害监测能力的短板,比如气象水文观测站点不够精密,局地、小范围灾害监测仍然薄弱,无法满足防灾减灾救灾精细化需求等。

  2019年12月9日,庆祝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,习近平总书记指出“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、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态良好,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、责任重大”,要求做到“监测精密、预报精准、服务精细”,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,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,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。要深入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,奋力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示范省建设,着力补齐粤东西北地区自然灾害监测能力的短板。为此,提出以下建议:

  一是推进全省村村有气象、水文观测站网建设。广东全省有19604个行政村,目前只有3744个行政村有气象、水文观测站,远远满足不了农村防灾减灾的需求。建议针对水库、河流、雨窝点、灾害性天气易发区、地质灾害隐患点等关键观测区,综合统筹乡村振兴、道路交通、旅游景区、尾矿库、森林防火等因素,开展村级自动气象站和水文站站网建设,补齐农村气象、水文监测短板,实现全省村村有气象、水文观测,行政村监测站覆盖率达到百分之百。通过建设,将使每百平方公里自动气象、水文站的数量由建设前的3个提高到建成后的11个,不仅能有效提高农村气象、水文、灾害监测预警能力,而且也能够为构建“一县一园、一镇一业、一村一品”产业体系、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气象保障。

  二是推进粤东西北相控阵天气雷达监测网建设。目前珠江三角洲各市已在该地区建设37部X波段双极化有源相控阵天气雷达,而粤东西北还没有一部相控阵雷达,导致粤东西北与珠三角的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差距进一步加大。建议由省政府投资在粤东西北建设X波段双极化有源相控阵天气雷达网,与珠三角的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,组成全世界最先进的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监测网,实现全省近地面1km雷达信号全覆盖,雷达探测空间分辨率达30米×30米,从而能够有效监测龙卷风、冰雹、局地强降水等中小尺度(局地、小范围)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并及时对其预警,为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服务能力提供科技支撑,把气象及其次生灾害损失降至最低。

  三是加强全省臭氧高空探测业务能力建设。目前,粤港澳大湾区的臭氧污染已上升为大气成分的主要污染源。生态环境部门主要在近地表进行臭氧业务观测,而对于垂直方向上臭氧的观测严重缺乏。建议省人民政府以粤东西北的清远、阳江、河源、汕头四个气象探空站为依托,支持开展臭氧高空探测业务,监测对流层和下平流层臭氧的垂直分布,有助于准确掌握臭氧在大气中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,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臭氧污染的治理和防范提供数据基础和科学支撑,服务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,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。

附件:
相关稿件:

广东人大
微信公众号

南方+客户端
“广东人大发布”
南方号

粤当家
小程序